一、行业痛点:传统打磨的“三座大山”
在汽车零部件、精密仪器、航空航天等制造领域,打磨工序一直面临三大挑战:
人工依赖严重:依赖熟练工人手感,培训周期长,人力成本高;
精度不稳定:手工打磨易出现过量或不足,导致产品良率低(行业平均不良率约15%);
安全风险高:长期接触粉尘、噪音,职业病风险大,企业面临合规压力。
某汽车零部件企业(以下简称“A公司”)正是这类问题的典型代表。其刹车盘打磨环节因人工操作导致良率不足85%,且每年因职业病赔偿和设备损耗损失超200万元。
二、解决方案:3D视觉+协作机器人,打造“智能打磨站”
技术核心:
高精度3D视觉引导系统:通过结构光或激光雷达实时扫描工件表面,生成0.05mm级精度的3D点云数据;
智能路径规划算法:基于AI算法动态规划打磨路径,自动避让复杂曲面和缺陷区域;
协作机器人柔性执行:搭载力控传感器,实现打磨力恒定(误差±0.1N),避免过度磨损。
实施步骤:
工件数据建模:采集典型工件数据,建立数字孪生模型;
工艺参数优化:根据材料特性(如金属、复合材料)匹配打磨力度、速度;
人机协同调试:通过示教器或拖拽编程快速部署,1小时内完成新工件适配;
云端数据监控:实时上传打磨数据,支持质量追溯与工艺迭代。
三、实施效果:效率提升300%,成本降低65%
通过部署协作机器人打磨系统,A公司实现以下突破:
指标 | 实施前 | 实施后 | 提升幅度 |
单件打磨时间 | 25分钟 | 6分钟 | ↑317% |
产品良率 | 85% | 99.5% | ↑46.5% |
人力成本 | 3名工人/产线 | 1名工人/产线 | ↓66% |
年度运营成本 | 480万元 | 168万元 | ↓65% |
安全事故率 | 年均5起 | 0起 | ↓100% |
客户评价:
“A公司技术总监表示:‘协作机器人不仅解决了招工难、良率低的痛点,更让我们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实现了工艺升级,订单量同比增长40%。’”
四、技术优势:为什么选择我们的解决方案?
高柔性:支持多品种、小批量生产,5分钟切换工件类型;
低门槛:无需复杂编程,工人可通过图形化界面快速上手;
国产替代:核心传感器与算法自主可控,成本仅为进口方案的1/3;
绿色制造:降低能耗30%,符合碳中和政策补贴要求。
五、结语:打磨智能化,开启智造新纪元
协作机器人打磨系统不仅是技术升级,更是企业竞争力的跃迁。通过将3D视觉与协作机器人结合,我们帮助客户实现:
效率革命:从“人等设备”到“设备等人”;
质量飞跃:从“人眼判断”到“毫米级精准控制”;
安全升级:从“高危岗位”到“零事故车间”。
立即行动:
若您在打磨、去毛刺、抛光等环节面临效率、成本或安全挑战,欢迎联系我们的技术团队,获取定制化解决方案!